经验案例

EXPERIENCE CASE
基坑项目桥梁项目危房项目隧道项目边坡项目
南京某隧道结构安全项目
2022-05-06 850
分享:
返回列表

 

南京某隧道结构安全项目

一、  工程概况

本项目依托南京市某长江隧道工程路线向北避开定向河口的主江深槽后N 线隧道和 S 线隧道 分离布置N 线隧道继续左偏穿过潜洲后右偏避开夹江秦淮河口附近的深槽从秦淮河口上游上岸 隧道出口位于扬子江大道上路线全长 7.014km 其中隧道总长 4.930km(盾构段总长 3.537km );S 线隧道右偏穿过潜洲、江心洲后左偏在定淮门大街和扬子江大道交叉点附近上岸隧道路线全长

7.363km 其中隧道总长 5.331km  (盾构段总长 4. 135km )。

 

图 1.1 工程区在位图

 

 

隧道在国内外首次采用了双管双层 X  形盾构隧道方案,南北线隧道内各设上下两层双向八车 道通行设计速度为 80  公里/小时隧道断面结构图如图 1.2-2 所示隧道盾构段采用错缝拼装 环管片十块外径 14.5m 厚度 0.6m 宽度 2m 每环包括 7 个标准块2 个邻接块1 个封顶块 准块及邻接块对应圆心角均为 37 14 28.97 秒(合 37.24138 度),封顶块对应圆心角为 24  49  39.31 秒(合 24.82 )。

图 1.2 隧道断面结构示意图

 

1. 1 新建路堤与隧道相互影响段

新建路堤里程 K1+395 与定淮门长江隧道 S 线里程 SDK4+490 相交隧道顶标高-36.652搅拌桩 桩底标高-7.0m ,净间距约 29.7m 。新建路堤里程 K1+445 与定淮门长江隧道 N 线里程 NOK4+490 

隧道顶标高-36.548 搅拌桩桩底标高-7.0m 净间距约 29.5m

图 1.3 新建堤顶道路与隧道交叉区段平面示意
图 1.4 新建堤顶道路与隧道剖面位置关系

 

1.2 林相绿化提升工程与隧道相互影响

林相绿化提升工程道路堆土位置与隧道里程 SDK4+ 100  NOK4+ 100 相交

图 1.5 林相绿化提升工程与长江隧道平面位置关系

 

图 1.6 林相绿化提升工程设计林带断面图(段落一)

 

其中,该提升工程段落一为定淮门长江隧道两侧 200m保护区范围整体较平坦坝子窑泵站 附近现状地形高差高达 4m ,考虑隧道上方荷载因素及地下管线避让轻质土和种植土分层填压 合微地形打造隔离林带道路设计林带堆土宽度约 15m采用轻质土和种植土換填高出道路 0.6~ 1.0 米。

 

图 1.7 林相绿化提升工程设计林带断面图(段落二

 

 

段落二为滨江大道北侧隧道两侧保护区以外范围植物种植考虑现状地下管线避让结合微地形 打造隔离林带

段落三为珍珠南路东侧绿地植物结合微地形打造隔离林带

 

图 1.8 林相绿化提升工程设计林带断面图 (段落三)

 

其主要重点和难点体现

1 通过隧道的健康监测利用监测的各项指标参数建立结构关键构件代表性监测参数安全报警 体系在结构出现异常情况或突发事件时报警

2 通过隧道的健康监测利用采集得到的特征信息通过处理统计分析定期实现工程施 工影响段内隧道工作状态和安全性能的评估

3 隧道顺利实现全线贯通这是盾构隧道中规模最大长度最长地质最复杂水压最高的隧 

目方案及布点情况

自动化监测方案如下

1  监测内容  隧道结构测缝监测、沉降监测

2  监测频率  2 小时采集上传一次数据,  监测周期 10 个月

3   自动化监测点布置:  共计布置 272 个监测点,  均为隧道自动化监测点。

 

 2.1  自动化监测方案监测点统计表

 

现场安装情况

现场 IR-HHL 液压式静力水准仪 IR-SLJ 拉线式位移计 IR-WGS 数码数据采集仪

IR-SLJ 拉线式位移计安装

 

 
IR-SLJ 拉线式位移计安装

 

IR-HHL 液压式静力水准仪
 
IR-HHL 液压式静力水准仪

 

IR-WGS 数码数据采集仪安装

 

 
IR-WGS 数码数据采集仪安装

 

 

五、测云平台数据管理

IR-WGS 无线数据采集仪的数据通过 4G 实时上传至自动化监测云平台   即可对监测数据远程查 看管理   预报警 报告在线管理   实现基坑自动化监测。

 
自动化监测云平台登录界面

 

长江隧道结构安全裂缝自动化监测数据

 

长江隧道结构安全沉降自动化监测数据

 

 

 

上一篇: 仁和路隧道监测实例

下 一篇: 武汉某隧道自动化监测项目

Copyright© 2020 武汉智岩测控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17855号-1